今天周末,无休,加班。
新项目进度很稳定,借着品牌的优势,流量的转化成本控制到是自己做过所有项目最低的了,可人就是这样,一旦一切处于顺境时,便觉着闲适下来,不愿精进。居安思危,于自己,这应该不算是一件好事。
不是因为自虐,只是觉得人如果一切走得太顺利,往往容易出事,要么是不再勤奋精进,觉知理所当然;要么是开始狂妄,不能自己。
你在关注什么结果,你便能收获什么过程。
刚毕业时,工作不好找,在电脑城随便找了一家公司做软件售后的工作,一方面算是给自己的生活一个保障,第二方面是离开大学的一个交代。那时的自己唯一关注的就是相关,专业相关,赚钱相关。能力不够好的,便在次中择优,眼睛看不到很远,于是奋进了半年,混出了一些解决软件相关问题的经验,然而,生活依然是问题,每个月都依靠着信用卡来填补经济上的空洞,看不到未来,于是辞职。
这段经历调整了自己的价值观,自己兴趣内的事情长久下去,能收获经验能力,可若兴趣内的事情,需要长久的坚持才能让自己赚到满意的结果呢?于是被诱惑,寻求暴利。
开始以高薪为求职的路子去走,第一个行业是电销保险,从新人入职积累用户,花了两个月的时间,才开始出单,三个月转正,薪酬慢慢是起来了,可依然开心不起来,日复一日,重复着每一天,看不到未来的希望,这感觉,像车间流水线。三月又三月,终于决心辞职,找一点可以持续而有意义的事情。
这时的自己,已经意识到了作为一个人,不该为金钱绑架,该为自己而活,但眼界的局限,以为那便是自己以为的有意义。
辞职后在家里闲了两个多月,一次的一个机会,当上了一个课外培训班的老师,每天和一帮孩子在一起,嬉闹,玩耍,生活自在安逸,那段时间,自己每每感慨,一个人从小的价值观塑造,会对今后的一生到底起到多大作用。
一只亚马逊雨林震动翅膀的蝴蝶,两周后是如何引发南美洲的龙卷风。
培训班有一个学生,现在都让我难忘,一个7岁的学生,在那天课程完毕以后,是手动课,他完成的速度非常的快,做完之后,我问他:这么快,想不想要玩一些其它更好玩的组合?他把手肘撑在桌子上,抬起头,闪着明亮的眼睛,看着我说:老师,一会我爸爸要来接我,我还得去学英语呢,没时间玩了,下回再来吧。我愣住了,一个才7岁的孩子,就已经能够把时间观念摆在这么重要的一个位置,面对玩的诱惑,坦然拒绝,学习。而我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明白这个道理的呢?
这绝不是仅仅学校教育所会的,可想其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,耳濡目染。当有钱人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时,我在想着我在干嘛?就时间观念而言还不及一个7岁小孩子。
离开老师的工作是在年前的最后一个月,算上时间,时间有四个多月,想了很久,没有头绪,第二年,想要离开待了二十多年的武汉,趁着还年轻去外面看看。也许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。
第一站便是北京的后花园:天津。建筑风格欧式化的五大道,远看便尽显华丽的天津之眼,还有自己工作的那栋写字楼,林林总总的记忆碎片,植入了我对这个城市高冷的记忆。
在天津的工作只有两个多月,便来成都了,这一待,便是近三年。
都说成都是一个来了便走不了的城市。美食,美景,美人,天府之都......所有的名词,待你来过经历过才得明白,如果心不在此,皆惘然。
而现在,我最想的却是家,那个待了二十多年的地方,有熟悉的建筑,踏实的马路,最亲的亲人......
张德芬说:人最本质的需求就是重要感和归属感。
努力活着,积极向上,让我们的重要性得以在工作、生活中体现。那么归属感呢?
聚焦兴趣,我能收获欢乐;聚焦金钱,我能收获享受;聚焦意义,我能收获归属......
朋友,你在聚焦什么价值呢?
2015.12.27
文字极客张智平